法治日报记者 李雯
夏日的西柏坡,松柏苍翠,游人如织。
在中共中央旧址前的广场上,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展板吸引了不少游客和群众驻足观看。“原来早在1948年,我们党就在这里建立了人民司法制度”“这些革命时期的判决书真是第一次见到”……人群中不时发出这样惊叹声。
这是《法治日报》记者近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人民法院“守护红色司法记忆 赓续法治精神血脉”主题宣传活动现场看到的生动一幕。
为传承红色司法文化,弘扬革命先辈法治精神,平山县法院精心策划并开展此次主题宣传活动。活动现场,人头攒动,气氛热烈,不少游客和群众驻足聆听、互动交流,红色法治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。
记者注意到,展区分为“红色司法历史”“革命时期典型案例”“新时代法治传承”三个板块。一幅幅记录革命时期司法工作的珍贵历史照片、一份份泛黄的法律文书复制品、一段段革命先辈秉公执法的感人故事,无声地讲述着红色司法的峥嵘岁月。
“这张照片拍摄于1948年,是华北人民法院在平山县王子村成立时的场景,它是新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前身……”法院干警孔鹏程正热情地向围观群众讲解。他告诉记者,这次活动除了展板展示外,还有法律咨询、情景剧表演、红色故事宣讲等,“我们希望通过多种宣传形式,让群众直观感受红色司法的历史温度”。
正说着话,西柏坡法庭陈列室门前,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司法故事分享会拉开帷幕。资深法官手持扩音器,正向围坐的游客讲述“安新爱离婚案”的历史故事。1947年,当事人安新爱(女)与杜珠珠经人介绍在头一天夜间匆匆见面,连话都没说一句,第二天便结了婚。婚后,两人理念不合,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,经多次调解均未和好,安新爱遂起诉离婚。
“本案可谓历经波折,从区一级一直打到了最高人民法院,从新中国成立前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,最终完成三审终审,准予两人离婚。”法官手持泛黄的判决书复制件说,“这份体现婚姻自由、保证妇女权利的判决书,见证了共产党领导下妇女解放的历史进程”。
法官声情并茂的讲述引得众人频频点头,有人指着判决书上的字句和法官交流着,还有老人趁机向年轻人讲起过去女性的生活境遇。体现司法公平正义的“刘顺瑞等三人杀人案”的办理、服务经济发展的“地窖子买卖纠纷案”的办结……陈列室因一个个司法故事变得格外热闹。
带着孩子参加活动的游客李女士感慨道:“这些案例体现了共产党人司法为民的初心,孩子们通过听故事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,还知道了革命先辈的不容易。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,希望以后多举办。”
在西柏坡村村委活动中心的空地上,几张长桌拼成的简易展台前围满了村民。“大娘,这本画册您带回家给孩子看看,讲的是咱们革命老区的法治故事。”法院干警将精心制作的宣传资料装入环保袋分发给村民。同时,现场解答群众疑问,引导大家积极参与到红色资源的保护行动中来。
在村文化广场,一场“法治板凳会”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聆听。法官用当地方言讲解着红色司法故事,不时引来阵阵笑声。“法官讲得生动明白,我们听得进去。”村民张大哥告诉记者,这种“拉家常”式的普法特别对乡亲们的胃口。现场还普及了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,让法治宣传融入日常生活。
“通过此次活动,我们不仅拉近了群众与红色司法文化的距离,也增强了干警的使命感。后续我们将建立长效宣传机制,把红色司法资源保护融入日常审判与普法工作中去。”平山县法院西柏坡人民法庭庭长史青霞说。
陈列室里,最后一批参观者仍沉浸在红色司法的历史长卷中;广场上,几个年轻人围坐在展板前热烈讨论;村委会内,干警们正与村干部筹划后续宣传活动……在这片红色热土上,法治精神的火种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。
正如一位游客在留言簿上写下的: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,红色司法记忆必将代代相传。”
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